【学习园地】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面临“内部”困局
发布日期:2015-01-07 供稿:阎光才 光明日报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他山之石”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光明日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面临“内部”困局》一文。
——党委宣传部
筛一筛,有多少博士帽是高质量的。CFP
编者按
多年来,宏观层面的体制变革与结构调整始终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发展规模渐趋稳定,学位类型结构调整、培养机制改革以及学位授权点评估等宏观层面制度框架基本成型之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进入到一个由外入内,自上而下的新阶段。笔者基于其团队进行的调查,指出当前高校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存在的困局,认为在这一新阶段中,高校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机制的确立才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切中当下核心问题,很有意义。
改革进入“由外入内”新阶段
2014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改革重点逐渐由外入内、自上而下。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作为质量提升与保障的责任主体,深入开展内部培养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围绕学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全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将成为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核心目标与任务。
自2009年开始,我们承担了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议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撰写工作。5年来,通过持续关注研究生院高校师生的态度和感受,积累了大量的调查数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各个环节还存在诸多亟待去解决的问题。这当中有些问题固然与外部相对刻板的体制束缚有关,如在招生环节,2010年的调查显示:导师们对传统笔试考查方式的认同率不足50%,对目前所招收博士生素质满意的比例也仅为49%。为此赞同当前正在试点的申请考核选拔方式的比例达到了76%,并且70%的导师认为招生选拔放权于导师不会带来权力的滥用。但同时,大量的调查表明,研究生教育的更多问题其实还在培养单位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外部体制改革和质量监督只是条件,内部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机制的确立才是根本。没有内部的自主、自律与励志图新,外部条件永远无法转化为内部行动的动力。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诸多现实问题提醒我们,研究生教育改革已进入“由外入内”“自上而下”的新阶段,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改革任务依旧任重道远。
课程教学还存在薄弱环节
调查显示,课程教学方面的不足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2009年调查显示,相对于学术支持条件与导师指导等,博士研究生评价最低的是课程教学,其中主要问题是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教学方法上的不足。2011年的进一步调查则表明,在课程方案设计、课程设置、课堂氛围以及学生课后专业文献阅读等方面,师生反馈尽管存在一定差异,但各自的满意程度都不高。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认为各个学段间课程存在低水平重复的比例将近50%,对于普遍开设外语公共课的认可也仅仅达到“一般”水平。在教学方法上,问题更为突出。调查表明,研究生相对偏好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方式,对单纯讲授予以认可的比例仅为8%。但是,在现实中,认为目前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方式的比例近60%。更为尴尬的是2010年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发现,所学课程经常或较为经常采用讲授方式的比例竟高达90%。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尽如人意,与研究生素质能力表现间存在直接关联。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认为当前课程教学最为忽视的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发现问题能力(56.5%)、解决问题的能力(42%)和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49%)。对特殊群体即延迟毕业博士生的调查反映,导致他们无法正常毕业的最突出因素是“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比例达到52%,该结论与我们2010年关于教师的调查结果惊人相似,在关于影响其学术成长众多因素中,“个人学术训练不足”排在首位,占39%。
导师指导环节亟待加强
仅次于课程教学,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导师队伍专业水平、指导态度和方式等。调查表明,超过80%的博士研究生认为,导师的学术水平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成果发表数量本身或许并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学术水准,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体师资队伍内部的结构形态。调查数据统计表明,在研究项目与学术产出方面,导师群体内部存在明显分化的结构特征,25%的教师大概贡献了64%的科研产出,在超过50岁年龄段的教师群体中,这种分化特征反而更为突出,这无疑表明导师群体内部存在比较大的水平差异。
另外,在导师指导时间与精力投入方面,针对1320个样本的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调查显示,国外导师指导频次为每周1次的比例达到75%,而2013年的调查结果是,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频次每月3次以下的比例近50%,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越是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指导频次越低。在此需要予以说明的是,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恐怕并非完全是导师的责任心问题,而是与我国当下高校整体的学术体制与制度环境存在关联。数据表明,超过90%的教师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以上,其中周工作时间在51小时以上的比例超过60%。调查还表明:科研负担重、行政事务甚至与学术毫无关联的琐碎事务过多是导致导师精力分散的重要原因。总之,导师指导投入不足会影响研究生的质量,正如我们对顺利毕业与延迟毕业博士生的对照分析发现,导师指导频次少与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间存在显著关联。
除此之外,数据分析结果还表明,研究生学习的满意度与师生关系、导师的学术业绩以及指导行为间存在高度相关。其中,研究生对导师指导行为最为排斥的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对学生学术不规范行为默许或放纵,漠视甚至侵占学生学术贡献,性别与地域歧视,为科研项目有意延长毕业时间,对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询不予理睬等等。
基本制度执行力略显不足
质量保障贯穿于从招生、培养到毕业的全过程,课程教学与导师指导是核心环节,它们也代表了研究生教育日常运行状态。日常运行状态良好与否,不仅取决于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内在自觉,还需要通过相关核心制度与规范以一种外在激励与约束的方式促成师生的自律和责任意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基本制度建设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在执行力上还略显不足。
2009年的调查发现,关于学业考核是否为研究生带来学习压力以及学业考核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整体反馈低于一般水平。2011年针对800多名硕博连读生的调查也显示,不同程度认可中期考核为学习带来很大压力的比例仅占36.5%。相对于国外较为严格的中期遴选与淘汰分流制度,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多少带有与本科教育相似的严进宽出特征。重规范制定但轻于抓落实、高举轻放的姿态难免使部分师生产生懈怠心理。当然,外在强制充其量也就发挥些许吓阻与震慑作用,规范过多过细过严,有时反而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甚至抑制了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活力。例如,为严格论文答辩标准,我国各高校都纷纷建立了国外比较罕见的博士论文盲审制度,调查中发现,该制度的实行的确为博士生施予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对于盲审过程中评审专家是否是真正熟悉论文内容的小同行,评审结论是否客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颇有微词。为此,人们认为论文评阅究竟是盲审还是明审并不是重点,超过80%的博士生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评审专家的责任心、对论文涉及领域熟悉程度以及评审专家自身的学术能力与水平。
内部制度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以上通过对5年部分数据的梳理,着重将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予以客观呈现。揭示问题的目的并非将现实描述为“一团糟”,事实上,调查数据纵向分析发现,我国各高校对上述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已经或正在通过系列改革措施尝试予以解决。2014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6号)、《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7号),这标志着以培养单位自评为主的学科授权点评估正式启动,加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
以自我评估为主,意味着相关主管部门开始逐渐淡化其过程管控角色,转向了重问题诊断和底线评价的监督者。通过赋予培养单位权力与责任主体地位,力促培养单位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学术前沿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形成特色。而对于培养单位的管理部门而言,必须明确: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在基层和导师,高校在重视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基本制度规范建设特别是其有效落实同时,务必把应该下放的权力还给基层或者导师,如此才能做到权责相符,提高和强化基层与导师的责任意识。
最后,有必要特别强调的是,研究生质量提高的根本在于导师队伍建设。但是,我们在不断强化导师责任的同时,不能漠视导师自身的成长,他们尤为需要一个良好健康的学术文化与环境予以扶持。就此意义而言,提供良好工作生活条件,尊重教师的权利,倡导学术民主,呵护学术自主,消除过多的无关学术的行政侵扰,淡化功利刺激,如此等等,又是创建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成长环境的基本条件保障。换言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还在于高等教育内外体制与整体环境的改观。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2015年1月6日 14版)